“你是哪个教会的?你在哪里聚会?”这是基督徒常常被问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基督徒自身的身份问题,也告诉我们教会对于基督徒的重要性。
什么是基督徒?我们一直秉承的观念是,属于某个教会的成员才是基督徒。一个人一旦没有教会,这意味着他无处聚会。无处聚会意味着他不聚会,不聚会怎么能称为基督徒呢?而没有教会,也就意味着他不会得到救恩,因为救恩只有通过教的管道才能给予。因此,基督徒是教会赋予的,教会是基督徒这一身份的承载者。教会塑造了信徒。
你是哪个教会的信徒,就意味着你是敌人还是朋友。因为信徒首先属于一个教会,然后才是基督徒。你是本教会的信徒,还是其他教会的信徒,在我们的心中都有着清晰界限。教会塑造了信徒,信徒属于教会。
然而,传统的教会和信徒之间的关系,离不开当时的背景。在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逼迫时,强调教会的功能,有助于信徒群体的认同。就像遇到狼群的时候,羊圈就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狼群离去,和平的日来临的时候,把羊始终圈在羊圈中,就显得不再合适,这样羊将无法吃到新鲜的草。
今天的环境,基督教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迫切自我保护的时代。而是一个以自我展示来保护自己的时代。
当一个人受到排挤歧视的时候,他有两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一个是展示自己的能力,另一个是用暴力让别人屈服。然而,基督教不是以暴力致胜的团体。耶稣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面对逼迫时胜利的最大原因就是福音,他们让人们感受到了福音,感受到了耶稣。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逼迫中,基督徒最终被罗马帝国接受。可见,上帝在历史中做王,他主导者历史。在这场福音化的过程中,是教会的作用还是信徒的作用呢?显然都有。单纯地说单方面某个因素的功劳都是不对的。
在基督教历史上,既有伟大的教会领袖,也有伟大的圣徒个体。教会本身是基督徒的联合,是基督徒个体组成了教会这样一个群体。个体组合成的群体功能并不是个体相加之和,而是产生一个新的功能。但是并不是因为这个新功能的产生,基督徒个体就不再发挥作用,而只能成为教会的一个零件。
教会历史上,大部分的改革都是基督徒脱离原来教会产生的。新教改革,如果加尔文和马丁路德还在原来的教会中,显然新教并不会诞生。可见,教会也会成为福音的羁绊,这个时候就需要信徒出来。这告诉我们,教会不是不变的,他必须适应福音,而不是成为一个利益单位。
这样,我们就把教会和信徒的关系理清了。首先不论教会还是信徒个体,都是为了福音的传播,都以福音为核心和目的。其次,教会更像一个平台,让信徒联合起来,去完成个体信徒没能力完成的事业。第三,教会中信徒是主导,不是反过来教会主导信徒。这样信徒才有活力,教会才有活力。
耶稣关于信徒团体的教导,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基督徒团体的钥匙,“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不论多少人在一起,奉耶稣的名是核心。一个称为教会的团体,他们不奉耶稣的名,耶稣同样不会与他们同在。可见,有没有信奉耶稣,有没有执行耶稣彼此相爱的新命令,才是最重要的。
在耶稣的教导中,并未提及教会的建制、场所、圣职。他没有说一个他同在的团体一定要有什么圣职,什么主教。这些圣职和建制都是基督徒为了运作团体而设立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会运作的效力,而不是为了控制信徒个体。
这样一来,按照耶稣的教导,信徒和信徒自由联合的团体就没有空间和人数的限制。只要是奉着耶稣的名,耶稣就同在。如果给这个团体起个名字,就可以叫他教会或者团契。那么,教会或者团契可以在教堂里,可以在民房里,可以在咖啡馆,可以在办公室,可以在车间,也同样可以在旅途中。
基督徒相聚成为一个团体,是为了相互激励,彼此分享自己的看见,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命营养。同时是为了聚集微薄的个人力量,来践行福音。就像罗马帝国瘟疫盛行的时候,教会所做的那样。
基督徒无论个体还是团体,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耶稣的福音,这是耶稣所给我们的大使命。这样一来,福音是中心,一切以福音为目的的团体和个体都是蒙上帝喜悦的。教会和基督徒个体就不应该受到什么限制,也不应该把精力放在团体界线的营造上,而是放在传福音和践行福音上。
如此一来,基督教传播福音就是多样化和灵活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工业的、管理的等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福音的形式,它不再限定在教会的固定空间和固定形式内。教会也不再固定为某个物理空间和某个仪式以及建制,而是将教会活动搬到任何空间中。教会的主要目的是让信徒聚在一起,发挥更大的能力传播福音。因此,在咖啡厅可以聚会,在庭院中可以聚会,在办公室也可以。
只要我们奉耶稣的名,耶稣就与我们同在。教会不是一个建筑物,也不是一个圣职,更不是一个银行账户,而是我们奉耶稣之名的聚集。我们在哪里奉他的名,他就在哪里。耶稣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在哪里,教会就在那里。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