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9日
微信

特写|这位基督徒导演如何用话剧走出一条播撒信仰的路?

作者: 石伊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0月09日 09:12 |
播放

跨越七年:一部话剧从手稿到舞台

张老师居住在北方某城市,他的书柜中存放着一本话剧剧本。这份手稿在他家静置将近十年。作为一名超过十五年话剧创作与实践经验的爱好者,他以为自己信主后,上帝会带领他在话剧行业“作光作盐”。

但由于个人生命成长的需要,他的路径悄然转向。等他重回故地,想要排练和试演话剧时,全球疫情的暴发却又让一切再度停滞。“但自己心里一直有感动要继续,用话剧将真理传扬。”张老师回忆到。

这份持久的“感动”在2024年终于成为行动,他开始重新寻找演员。

这一次,进程出乎意料地顺利。“上帝的时间也到了,演员被一个个介绍过来,最后终于排练好了。”他说。这段长达七年的筹备期,充满了变数与等待。

零薪酬剧组

今年1月5日,话剧迎来了首演。截止9月份,累计演出9场,观众总计超过700人次。据张老师介绍,每场观众接近80人,大部分是弟兄姐妹,另一部分则是受邀而来的慕道友。

整个剧组的演员均为基督徒,无偿出演。他们中有被介绍来的,有通过招募加入的,也有被张老师看中、邀请“拉来”的。剧组没有薪酬预算,每次排练后的餐食都需要演员们AA制支付。主要的成本是场地费,每场3500元。

谈及经费来源,张老师表示:“场地费基本都是靠着上帝的恩典,弟兄姐妹有感动的人来奉献,上帝给的恰到好处。”这种依赖信仰社群内部奉献的模式,支撑了话剧的初步演出。

演员阵容也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饰演本剧中“小弟”的演员是以一位早期信主的弟兄为原型,并在剧中本色出演。而饰演“大哥”“大嫂”的演员则完全没有表演经验。张老师的方法很直接:“生活剧就找现实生活中很像那个角色的人来演,也不那么费劲。”

张老师寻找了两组演员轮换演出,为让更多人看到剧,并被剧中传递的信息所唤醒。他希望这剧就像曾经宋尚杰的布道会那样,借着看剧,圣灵亲自工作。“只要有场地,我们就去演。”

迥异的观众反响

张老师的话剧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围绕“为什么而活”而展开的探讨与对话。剧中,突然降临的地震,所有的日常在瞬间崩塌。最终,作为基督徒的女儿被接回天家。

张老师希望能引发人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剧,让我们看见自己就如剧中人一样简单普通,但人终有一死。”

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会将自己的疑惑与张老师交流,“为何五口之家,只有一个复活了呢?”“其他人也很好,为什么没有复活呢?”“真有复活吗?”而这些问题恰恰提供了分享福音信息的契机,“当有人问,我们便可以将福音讲给对方听。”

然而,并非所有观众都能接受这样的表达。张老师观察到,“也有人到一半就离开了。”

对于演出效果,张老师有一套不同于商业或传统布道会的评估逻辑。他明确反对用决志人数等“KPI”来衡量效果。“开了一场500人的布道会,其中有多于多少人决志,那才是有果效的?——真的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或许有许多人回应是为氛围,有人是冲动,有人是为面子。”

他认为,话剧演出的核心在于“撒种”。

与众不同的创作理念

在创作手法上,张老师倾向于直接表达,而非隐晦的隐喻。“不信的人看不懂隐喻方式表达的话剧。”他以自身经历为例,“过去看《纳尼亚传奇》,就当成一个故事,一点都看不明白。”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直接探讨“罪”等核心概念,让观众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罪”。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普通人,他们不是大奸大恶的坏蛋,不是大德大善的义人,也不是大智大勇的英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角色,张老师希望观众在观看时,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观众看到这些人物更容易觉得自己与他们很像……看到他们,就想到自己——他们会这样,那我会如何?”

张老师还关注到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理念的差异。“我们的教育是主张完全无神论的,很难理解基督信仰的核心精神。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与内容是要有仇必报、卧薪尝胆。我们好少提饶恕的概念。”他对比了《赵氏孤儿》的复仇主题与莎士比亚戏剧或《基督山伯爵》中最终的和解与放下。

新作筹备与未来探索

张老师的愿景是让自己的爱好——话剧也能成为帮助人走入真理的一扇门。他设想与更多地方教会合作,甚至探索在某些节期、活动中有合作的可能性。“或者我也愿意作其他教会的外聘导演,帮他们排练,或许这个短剧真的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一个节目。我的心愿就是借此把真理传开。”

目前,他已与一些教会达成了部分合作。据张老师介绍,“3月22日下午,这间教会的弟兄姐妹带着自己邀请的亲朋好友包场观看了话剧,场地费也是他们自己承担的。”不过,合作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些牧者对这样的方式不太能接受,他们只看重自己原有的方式。”但张老师认为,话剧与传统方式并不冲突,还能成为传统方式的有益补充。

他还发现,通过话剧这种形式,可以突破“关系传道”的局限,“如果邀请对方去看剧,或许人们还是会去看。”

第一部作品演出后,张老师的创作并未停歇。第二部话剧于5月初开始排练,8月份首演,9月又演出2场,收获了大量的好评。有许多观众表达了感谢与感动,有人说能感受到剧情的背后包含着“伟大的奥秘”。他透露新剧于10月连续上演2场。新剧主要讲述一位北漂者的蒙恩故事。目前,第三部剧正在创作中。

“我们撒种,圣灵会做工。我们并不知道结果如何,我们只负责撒种。”他引用了“撒种”的经典比喻解释到,“总归是会有好土……我们真的很难分辨一个人的心田,但上帝会负责让人的生命生长。”

他盼望自己的剧能为人心“松土”,唤醒沉睡的良心,让人知晓对错,不再麻木。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