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2点半,东方岩彩圣像画展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开幕式。此次画展的开放时间为每周五至周日下午14:00-17:00(国庆期间上午9:00-21:00),该展览持续至11月28日,作品全部来自画家王怀爱。
王怀爱是中国本土教会艺术家。他于197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自幼酷爱教会艺术,专职研究东方岩彩圣教艺术并为各地教会创作东方岩彩圣像画。他的作品享誉国内外,2016年其作品《耶稣复活》获中国天主教书画艺术展一等奖。
开幕式上,浙江省民主办教实践基地负责人、天主教宁波教区秘书长王江飞神父做开幕致辞。王江飞神父说,“王老师出生于浙江温州,他的艺术之路深深扎根于对信仰的追寻,也是对中华文化的持守。他所独创的东方岩彩圣像画,将千年的中华传统技艺与朴实的信仰精神文明相融,成就未来。置身海内外,他的艺术实践也是对之江问道文化内涵中探索宗教中国化路径的生动诠释与鲜活见证。王老师的作品是让信仰通过中华文化的载体再次焕发时代光彩的卓越实力。”
随后多位见证者分别进行了分享致辞。北京教区赵建敏副主教发表致辞,他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但那是自然之光,没有心灵之光,我们看不到旭日冉冉升起的美。岩彩取材于天然矿物,但它并非偶然堆砌而成,却折射出造物主的美。当王怀爱把东方岩彩同时置于画布上时,创作的奇迹就发生了。凝视者成了被凝视的,被凝视者成了凝视者,这才是圣像画的真正奇迹所在。我想圣像画的这种穿透力大概就在这。无论东方日出还是岩彩矿物,它们的确都是来自美好的大自然。当我们在凝视它们的时候,同时也被它们凝视的时候,这美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也能让我们得到智慧。当我们凝视美,同时又被美所凝视时,我们会与无限者相遇。
“...感谢王怀爱弟兄,他把极具耐久性的中国元素岩彩纳入到圣像画中,使圣像画更具长久的保存价值。我们需要面对并承认这个现实,世上的一切都是饮鸩止渴之物,无法解除我们人性内在的渴望,就是渴望那无限的永恒者。艺术家用他们的创造告诉我们,艺术就是要把人超越可见之物的这种渴望活生生的摆在面前。”
作为王怀爱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求学期间的指导老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张小鹭教授分享说:“我见证了他从一位勤奋刻苦的学生,成长成为今天在宗教艺术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的执着、虔诚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生涯中。岩彩作为东方传统绘画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质。历史上早在唐代贞观年间景教东传的时候,岩彩曾经被作为圣像艺术的表现形式存在。今天他以当代艺术家的身份重新结合了这一古老的语言,赋予圣像画以东方的温润与神圣。他的作品既保留了岩彩的材质美感,又融入了西方坦培拉技法的精髓,更在近年尝试用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线描,使神圣的形象更具有亲切感和感染力。”
最后,此次画展的画家王怀爱弟兄分享了他这些画作的创作历程。他说:“所有的宗教都反对有限,担心大家被有限卷着跑,迷失了自己。所以佛陀在金刚经里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真正修行修道的人是以物养己,而不是以物役己。今天我们全部都被以物役己了,被电子产品卷着跑,被手机卷着跑,被名利卷着跑,迷失了自己,这叫以物役己。所以宗教很多都是反对‘像’,怕我们迷失在像里面,迷失了自己。圣经旧约中,耶和华非常严厉的说‘不可为天上地下所有的生物造像’,可是当我们继续往后看的时候,祂让摩西造了约柜、基路伯。后面还有造的铜蛇,让人举目仰望它病就得医治。”
“前面是禁止,后面又让他做,而且是很有要求,很讲究的。所以关键不在于‘像’,而在于人的认知。你做这个事情的动机、目的是什么?初心是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西方有一位圣像画家说‘我画圣像画就是为了告诉世人我是怎么祈祷的,我是如何做灵修的’。”
本次展览在圣像画中探寻真理的奥秘,参观者彼此也在基督的道成肉身中去经历和相遇。展览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了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神与艺术的双重盛宴。
画家简介:
王怀爱:197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自幼酷爱教会艺术,先后毕业于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和厦门大学美术系,现定居上海,专职研究东方岩彩圣教艺术并为各地教会创作东方岩彩圣像画。
2015年,带领团队为常州天主之母堂敬绘了巨型祭坛壁画《天主之母》
2016年,作品《耶稣复活》获中国天主教书画艺术展一等奖
2017年被吉林神哲学院宗教艺术部聘为特约书画家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