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微信

教会真的为年轻人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吗?

作者: 絮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06日 08:57 |
播放

好多教会都在叫喊着要培养年轻人起来事奉,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会却陷入了“口号式培养”的困境:要么将年轻人简单视为劳动力,安排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忽视其灵性深度与恩赐发掘;要么用刻板的传统模式框定年轻人的成长路径,未能真正倾听他们在信仰生活中的困惑与需求。久而久之,年轻人在教会中常感到被边缘化,热情逐渐被消磨,即便参与事奉也多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持久的内在动力。

这种看似“重视”实则“忽视”的现象,折射出教会与年轻一代之间在认知和沟通上的深层隔阂,也让培养年轻人的美好愿景在落地时大打折扣。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培养年轻的同工?又应该如何解决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呢?

总以为很了解,其实存在极大鸿沟

有很多的事奉同工,总以为自己很了解年轻人,但其实早已陷入了假意了解之中。他们自认为能够掌握年轻人的想法和行为,殊不知这种“了解”往往停留在对年轻一代外在行为模式的粗浅观察,比如知道他们常用哪些社交软件、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却未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信仰冲击与身份焦虑。

他们习惯用自己成长年代的信仰经验来评判年轻人的属灵追求,将年轻人对信仰表达方式的创新尝试视为离经叛道,用“想当年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来否定年轻一代的独特思考。当年轻人试图分享自己在信仰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比如如何在世俗化的职场中坚守信仰原则,如何平衡信仰追求与个人发展等现实问题时,这些同工要么用几句空洞的属灵口号敷衍回应,要么以“属灵长辈”的姿态进行说教,很少真正俯下身来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声音,更谈不上与他们一同在信仰的道路上探索答案。

这种基于刻板印象和经验主义的“假意了解”,使得教会与年轻人之间的沟通渠道逐渐堵塞。年轻人感觉自己的真实需求被漠视,而事奉同工则困惑于为何付出了心力却依然无法赢得年轻人的信任,双方在无形的隔阂中越走越远。

过分强调个人经验,忽视当下时代的特殊性

在遇到各样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强调“我们当年如何如何……”。比如说在谈到读神学和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没读神学也事奉几十年”;在谈到教会要发工资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没拿工资也一直事奉”;在谈到教会使用新媒体开展事工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当年靠口头分享福音也建立了教会”;在谈到年轻人参与教会决策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当年都是听长辈安排,顺服就是最大的奉献”。

这些话语看似是在分享经验,实则忽略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信仰实践的差异性——当年的社会环境相对单一,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信徒的精神需求也与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多元价值观冲击、生存压力等现实状况截然不同。他们将过去的经验固化为不可动摇的标准,却没有意识到时代在发展,教会的牧养模式和事奉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一代信徒的成长需求和认知特点。这种对个人经验的过度依赖,使得教会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真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处境,导致教会事工与时代脱节,无法有效引导年轻人在变化的世界中持守信仰并活出见证。

没有发挥良好的“传帮带”作用

许多教会常常出现事奉人员断层的情况。他们没有提前培养人才的意识,有的教会常常等到前一任负责人因个人精力或年龄等问题无法继续承担职责时,才匆忙寻找接替者,导致新人往往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实践锻炼,难以快速适应事奉岗位的需求。

更有甚者,一些资深的事奉者在传授经验时,要么有所保留,担心新人超越自己,要么只是简单地将工作任务分配下去,却不耐心讲解其中的理念、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得新人在摸索中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因遇到困难而产生退缩心理。这种缺乏规划和温度的“传帮带”,不仅造成了事奉力量的浪费,也让教会的事工传承出现了断裂,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要发挥良好的“传帮带”作用,不要总是等到前一任没办法再做才临时找下一任,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先行操练,有经验的事奉者在后方为他们提醒和纠正,如此才能真正使人员的传承更加健康。

缺少容人的心,嫉贤妒能

有部分的事奉同工缺乏容人的心,他们希望有人做事,但又不希望做事的人的能力和影响力超过自己。当看到身边的新人展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事工热情时,他们不是主动为其创造成长的平台,反而会有意无意地设置障碍,比如在资源分配上加以限制,在团队协作中进行边缘化处理,甚至在公开场合用隐晦的言语质疑新人的动机和方法。

这种心态不仅压抑了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让事奉内部的氛围变得紧张和功利,导致有潜力的人才因感受不到被信任和尊重而逐渐流失。长此以往,教会的事奉团队容易陷入“死水一潭”的困境,既难以吸引新鲜血液加入,也无法激励现有成员突破自我,最终使整个事工的发展失去活力和创新的可能。更严重的是,这种嫉贤妒能的风气一旦蔓延,会扭曲事奉同工的价值观,让大家将精力耗费在相互提防和内耗上,而非专注于事工本身的推进和教会整体的发展,与彼此相爱、同心合意的信仰见证背道而驰。

教会要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事奉和成长的土壤,不仅要有容人的心志,更要建立培养人才的机制。应当主动发掘年轻人的特长与恩赐,根据他们的能力和负担分配合适的事工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如此才能快速成长。同时,还要定期与年轻人沟通交流,及时解答他们在事奉中遇到的困惑,帮助他们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试错中不断成长,总意就是帮助他们更加成熟。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