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微信

真正的信仰之路,不是利诱也不是威胁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5月26日 09:39 |
播放

我小时候的农村没有通电,晚上一旦熄了煤油灯之后特别黑,真可谓伸手不见五指。尽管我和妈妈睡在一个房间,但我还是害怕黑暗。我不是害怕不点灯,也不是害怕黑夜,而是害怕这种什么都看不到的感觉。内心的恐惧就会慢慢升腾,我就会觉得这黑夜里会有什么怪兽,无形中就会觉得妖怪会慢慢逼近我的床前。我特别害怕的一个场景就是,半夜醒来床前有一只怪兽的爪子。

我家隔壁是我三爷爷家的房子,没有围墙。他们去世多年,房子也无人打理,因此里面除了很多蛇出没之外,还有就是黄鼠狼。傍晚时分,常常看到黄鼠狼在门口出没。因为蛇和黄鼠狼在村子里被传为神仙或者妖怪,我就特别害怕在傍晚的时候,从他们的老房子面前路过。每次独自放学,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

后来母亲因为牙疼久治不愈,便信了农村的仙姑。家里摆上了牌位,也在屋顶搭了祭坛。听母亲说,这位仙姑能保佑我们家平安,也能把那些不干净的妖魔鬼怪驱离。只是我家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上香,中秋和春节等这些大节日要上供,还是很丰盛的贡品,连我家不舍得吃的猪头肉都要摆上。如果我们不烧香和上供,仙姑就不会保佑我们了。

那时候我就想,这位仙姑真是厉害,可以把妖怪赶走,但是也很可怕,一旦不事奉她,不给她敬拜上供,她就会舍弃我们一家。于是,我对黄大仙和其他妖怪的恐惧,转变为对这位仙姑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常常提醒我母亲,不要忘记给仙姑上香和上供。

后来到了大学的时候,遇到一个信耶稣的同学,上来就给我传教。他对我说,如果你不信耶稣,不信上帝,不到教堂聚会,你将来死后就会下地狱。我问他什么是地狱,他就告诉我地狱中的各种酷刑。这种传教的话语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小时候害怕的妖怪和仙姑,依靠恐惧的力量,控制我们对她的信仰。我就对这种宗教产生了反感。

这种宗教的传教技术,类似于今天的广告。正如一个小品演的那样,一个半身不遂的人,走路摇摇摆摆,吃了某个牌子的药之后,一下子就好了。这种广告纵然是为了强调自己药物的疗效,但是这种广告的情节只能说是一种夸大和利诱。我也常常遇到一些早教的推销,他们会强调他们机构引进了什么教育理念,什么样的老师,孩子接受他们的培训之后,会怎样有利于成长。在我表示明确拒绝之后,他们就会开启威胁的模式,如果不参加这个训练将来孩子的成长会出现什么问题,在我再一次表示拒绝之后,他们就收起了礼貌,而变成诅咒。

今天的传教有种类似的广告模式,总是采取利诱和威胁的方式使人归信。

传福音的时候,宣扬信耶稣的好处,说信耶稣会得平安,信耶稣不会生病,信耶稣你的病就好了云云,那种信耶稣就会上天堂的许诺,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熟悉的语言。当年我母亲信奉仙姑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那种强调不信耶稣就会遭到报应的方式,说不信耶稣会下地狱,不信耶稣会得到上帝的管教,不信耶稣疾病会恶化的恐吓,同样是再熟悉不过。

在我接触了基督教,经过对圣书的阅读和思考,经过对耶稣福音书的学习,多年之后,我发现真实的信仰并不是这样的。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宗教都是鸦片。的确在威逼和利诱的基础上,宗教都是鸦片,它不过是控制你,转移现实苦痛,并让你产生依赖的毒品而已。就像今天的广告,这种模式下,对宗教的接触者,无非想从宗教里要么得到好处,一生平安,要么因为害怕坏的结果,而不敢离开。

但是,耶稣却相反,他告诉我们真实的信仰之旅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荆棘。“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如果像传统宗教那样,认为通往永生的道路是充满愉悦的,那么真正的信仰就不足以成为真理。真正的信仰之路,不是利诱也不是威胁,而是在这一道路上的人,要承担各种挑战。真正的上帝,也不会是我们的庇佑者,教会更不是一个庇护所,帮我们逃脱一切的试探。跟随耶稣意味着我们成为一位真正的战士,有勇气和担当去面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有挑战,有平顺,也有苦难。不论真实的生活多么丑陋,我们也要有足够的信心去迎接和接受它。

跟随耶稣不是出于不安全感。那种因为不安全感而产生的宗教狂热,与真正的信仰无法并存。因此,不要用不安全感产生的宗教狂热来认识耶稣。“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Alexander Nachev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