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微信

赎罪券并未消失:从中世纪天堂门票到现代信仰变现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5月07日 14:49 |
播放

当钱箱叮当一响,你亲属的灵魂就会飞离地狱,升入天堂。这是赎罪券销售的广告语。的确,如果我们有机会穿越回马丁路德那个时代,就会看到类似今天直播带货的热闹场景。台上一位主教或者神学家,挥动大手述说着赎罪券的好处,你现在买下的赎罪券,可以将在地狱受苦的亲属灵魂解救出来,就像今天你用了这个化妆品之后,可以让你的容颜回到十八岁一般。于是下面的信众,在台上神学家的高呼之下,纷纷解囊。

赎罪券的销售套路,和今天的直播带货非常类似,他们也包括供货商、销售商和平台。销售所得也是这三家分成。

赎罪券的历史到宗教改革的时候,已经持续了四百年之久。之所以持续这么久,有这么大的市场,源于信众的“刚需”。在中世纪,信众除了对天堂的认知,并把升入天堂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之外,就是对地狱的恐惧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升入天堂。耶稣钉上十字架的救赎,只能对原罪有效,那些你生活中所犯之罪,是没办法救赎的。人在生活中犯的罪,可以通过到神父那里告解和忏悔,以及通过圣事来获得赦免。但是人非完人,有很多你自己可能不知道的罪没有忏悔和告解,那怎么办呢?这些罪如果没有赦免,你就会到地狱经过各种酷刑洗涤,才能升入天堂。

关于地狱的可怕,在中世纪不仅有神职人员的宣传,还有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把地狱的恐怖场景形象化。这在信众的心中就形成了地狱焦虑。而焦虑的结果,就产生了避免地狱炼罪的刚需。赎罪券就是对这个刚需的满足。

教皇的体制类似于世俗王国,他相当于国王。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运行起来当然是要油耗很大。修道院尚且有自己的土地庄园和产业,可以经济自足,甚至也能通过自己的产业发家致富,但是对于教皇系统中的其他地方则就捉襟见肘了。比如某个主教要建一个教堂,这么多钱怎么出?而且建立的教堂还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这种在当时算是建筑界的高精尖作品,必然需要花费更多钱财。除了信众的十一税之外,就是主教向某个贵族的募捐。但是这些远远不够,那就只能教皇授权发行赎罪券了。因此这里的赎罪券就像世俗国家的金融产品,类似于债券,只是你兑现的话只能等到死了之后,上帝为你兑现。

那么鉴于地狱的恐怖,信众形成的焦虑心理,赎罪券的市场还是很红火的。人们争相购买。这个时候的销售收入当然不是都入了这位要建教堂的主教口袋,而是教皇一份,主教一份,这个地方的领主或者国王也要拿一份,因为他提供了平台和秩序。

以导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出台的赎罪券为例,我们看看赎罪券的收入是怎样分配的。教皇要在罗马教区建造圣彼得大教堂,1517年美茵兹选候阿尔伯特总主教被要求在其管理的马格德堡主教区发行赎罪券筹款。这次赎罪券的“销售主播”是莱比锡道明会会士台切尔。那么根据教廷签订的协议,这次赎罪券的销售所得,有一半归阿尔伯特主教所有,另一份归教廷所有。为什么阿尔伯特要这个钱呢?因为他在被教皇任命为总主教的时候,需要向教廷缴纳一笔丰厚的费用,我们也可以说成是购买这一职位所需的费用。这是一笔不菲的资金,阿尔伯特当然出不起,但是主教的收入远高于这笔费用。因此,主教就向当时最富裕的富格尔家族控制的银行贷款。贷款之后,就要还款加上利息。他销售赎罪券的所得就是为了偿还这笔贷款。

而这个时候,在台切尔附近威登堡大学教授圣经的奥古斯丁会会士马丁·路德就提出了反对,认为销售赎罪券是违背信仰和圣经的。那么赎罪券的销售从发行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四百年之久,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反对呢?为什么现在马丁路德反对就成功了呢?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因为身体不适要换届了。因为赎罪券有效性的根基是教皇的权威,就像我们的货币信用来自政府一样,一旦教皇的权威没有了,赎罪券也就没了。老皇帝希望通过维护教皇的权威获得教皇对他中意人选的支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皇帝候选人都支持,那么反对老皇帝的当然要反对教皇,因此这就是为什么选帝侯支持路德。

赎罪券本身是一种宗教商品,这种商品的收益是教皇和世俗王权的经济来源,从而才获得他们的支持。但是赎罪券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着它完整的系统合法性。耶稣把天国的钥匙和赦罪的权柄交给了彼得,彼得又交给了他的继任者,也就是教皇,那么教皇当然有权力赦罪。这在当时的教会法和神学上都有严格的论证。

当然今天,我们会认为赎罪券是对信仰的亵渎,这只是经过各种角力之后的结果。如果我们把赎罪券定义为,利用信徒的信任开发的可变现的产品,那么今天无论在教会还是社会中,赎罪券都普遍存在。比如那些在台上叫卖的被虚夸成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不也是一种赎罪券吗?!那些被明星弄得神魂颠倒的狂热粉丝,为此所付出的金钱和时间,不也是赎罪券吗?!那些花费重金购买据说能辟邪的十字架或者其他宗教产品的行为,不也和赎罪券的销售十分相似吗?

赎罪券离我们不远,只不过它换了形式和名头罢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