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辗转难眠的深夜,每一道不敢示人的伤疤,都将在祂的凝视中化作通往恩典的裂缝——因为那位主动走向罪人的主,正等候在生命最干涸处,要对你说“祂从未轻看你的需求”。
当正午的烈日炙烤着雅各井时,撒玛利亚妇人刻意避开人群的目光,独自抱着空水罐走向井边打水。这个一生都在寻找真爱的灵魂,背负着五段破碎的情感关系,犹太律法视她为“不洁”,村人唾弃她如破鞋,但她真正渴求的,从来不是旁人口中的“道德”,而是有人能看穿她层层包裹的伤口,听懂她灵魂深处的悲鸣。
耶稣主动走向她,用一句“请你给我水喝”,引发了一场关于这个女人内心渴求的对话。女人渴望真爱,渴望一段真的让她能感到满足的关系。当耶稣说出“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时,那双眼睛没有审判的锋芒,只有穿透岁月风霜的悲悯。祂看透了她五段关系背后的挣扎,看穿了她在男人间漂泊的绝望,却从未轻蔑她的渴求。相反,祂将她的目光引向比雅各井更深邃的泉源“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
祂没有否定她对爱的渴望,却指出所有世俗情感的局限——地上的水只能解一时之渴,唯有无条件的圣爱能浸润生命最深的裂痕。就像沙漠旅人发现绿洲时,不会质问泉水为何流淌,她终于不再辩解自己的过去,而是颤抖着问:“莫非这就是基督吗?”
在鲁迅笔下,鲁镇茶馆里,祥林嫂的悲剧却走向另一种结局。她同样背负丧夫失子之痛,却在反复倾诉中耗尽了世人的同情。当她说出“我真傻,真的”,茶客们的眼神从怜悯变为厌烦——人性的爱如浅溪,流经几块顽石便已干涸。人们轻看她不断重复的哀哭,只因有限的肉体凡胎,承受不住灵魂深渊的回响。
这两个女子的命运,揭示了人性与神性的鸿沟:世人习惯用道德丈量痛苦,神却以恩典托住破碎;人间之爱总带着条件与期限,基督的活水却为干渴者永远涌流。当法利赛人计算妇人的罪孽,耶稣数算的是她灵魂的饥渴;当鲁镇百姓厌弃祥林嫂的眼泪,上帝却在永恒中珍藏每一滴泪珠。
今日的我们,何尝不在经历这样的旷野?我们用事业填补价值的空洞,用恋情治愈童年的创伤,如同抱着漏水的陶罐奔走于枯井之间。但基督在井边的等待告诉我们——祂不轻看我们笨拙的寻觅,反而要在我们承认“无人能满足我心”时,赐下直涌到永生的活泉。正如先知耶利米所言:“他们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撒玛利亚妇人最终扔下了汲水的瓦罐——不是因为她变得完美,而是因为她遇见了接纳破碎的完全之爱。当我们不再遮掩生命的裂痕,坦然将最深的干渴呈现在主面前时,就会明白,正是那些让我们羞于启齿的需要,成为了恩典涌入的通道。因为那位在井边等候的主,从未忽视任何一声叹息。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 John via unsplash.com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