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7日
微信

故事|皮毛富翁的陨落与重生:从疯疯癫癫的流浪汉成了传道人

作者: 王言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27日 11:33 |
播放

热水壶“吱吱”作响,腾腾的水汽在空气中缓缓升起。张弟兄忙碌地穿梭在桌边,一边烧水,一边细心地给每个人倒上一杯热茶。他个头不高,理着整齐的寸头,身形微胖,穿着一套宽松的运动休闲装。动作间透着熟练与安静。

他说话时总是带着微笑,几颗零散的牙齿露出来,配上那双笑成弯月的眼睛,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温和朴实的弟兄,曾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难的时候竟在城市的街头流浪,独自熬过无数个寒夜,靠着拾荒度日。如今,他依旧沉默寡言,却用一壶热水、一杯热茶,在服事中见证着那改变生命的恩典。

穷小子变成了富翁

张弟兄出生在80年代的西北农村,那是一个靠天吃饭、靠力气生活的年代。农民大多以种植小麦、玉米、土豆和谷子为生。由于西北大部分地处黄土高原与西北干旱区之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少、蒸发强,土地干旱是常有的事。农民没有现代的灌溉条件,只能靠天上下雨或挑水浇地。春天翻地靠牛,播种全靠手工,夏天锄草、追肥,一到麦收,全家老小齐上阵,天不亮就下地割麦,直到天黑才回家。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好几个孩子。而与许多家庭不同的是,张弟兄却是家里唯一的“独苗”,没有弟兄姐妹。初一那年,他便辍学回家,开始和父母一起下田种地了。对于年仅才十几岁的他来说,这种高强度的体力活比读书辛苦多了。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尽管农村的日子很艰苦,他依旧坚持干了几年。等到了17岁,张弟兄便早早地步入了婚姻。

种了几年地之后,张弟兄意识到靠种地发家致富是不可能了,家里还是很穷。他决定出去打工另谋出路,但是找工作也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他离开家有一段时间后,还是一直找不到工作。“但是我得吃饭活下去啊!”张弟兄盯着窗外回忆当时的场景说:“那时候我年轻,有一身的力气。我就找了一个做皮毛生意的厂子,跟人家说:‘我给你免费干活,你给我口饭吃就行。’工厂肯定愿意啊。”就这样,张弟兄算是安顿下来了,平日在厂子里他就帮忙干些体力活——搬货、拉货。

张弟兄在工厂干了差不多三到四个月的时间,他就清楚了皮毛厂生意的整个流程。货源在哪里,都卖到哪里去,加工皮毛用什么机器,他都一清二楚。他发现了这个商机之后,就果断辞职,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开始做起了自己的皮毛生意。

知道了做生意的门路,那做生意的启动金从哪里来呢?这个问题也没有难倒张弟兄,他说:“我当时要自己单干的时候没有钱,但是那时候我年轻有冲劲,敢想敢干。我就赊了一台机器先做起来,秋后结账就可以了。”

“那您还挺有做生意的头脑嘛。”一位坐在桌边听故事的年轻人回应道。

张弟兄哈哈大笑起来,继续说道:“我们那个地方做生意非常讲究信誉,做着做着我的信誉就越来越好。短短三年的时间,我的生意就越做越大,也远远超过了附近的几家皮毛厂。很多附近的牧民都主动把皮毛生意给我做,还有的牧民买家有时候会多给我一两万块钱,他们很信任我。”

从2000年到2003年,张弟兄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一家皮毛厂的老板。厂里的羊绒生意从开始只做国内市场,慢慢的也转向国外市场,生意越做越红火。与此同时,他也买了房子、车子,父母和妻子也相伴左右,他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有钱人的生活。

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张弟兄原本以为靠着皮毛厂可以一直安然度日,然而,好景不长,工厂做到第三年,正直非典疫情爆发。为了防控疫情的进一步扩展,所有动物相关的皮毛都被要求销毁。张弟兄那时候采购了大批量的皮毛,他的这些存货也未能幸免于难,皮毛货物最终在一个大坑中填埋处理。这是他的所有身家,皮毛被填埋的那一刻,好像他的心也随着被埋葬了。

一夜之间,张弟兄破产了。他不仅一无所有,重新回到了贫穷的起点,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破产之后,他顾不得悲伤,便要立刻面对债务的压力。由于从牧民手中采购了大量尚未付款的皮毛,他最主要的欠款对象正是这些辛勤劳作的牧民。

作为一个也曾历经艰难、靠双手打拼走过来的生意人,张弟兄深知牧民赚钱的不易。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把欠牧民的钱还上。”为此,他先后卖掉了工厂、房子和车子,尽管如此,仍旧无法偿还所有的货款。最终,他不得不通过借高利贷的方式,把牧民的货款一一补上。

但是,张弟兄所欠的高利贷的钱却无力偿还,利滚利越滚越多。那个年代,能够放高利贷的人基本上都是混黑社会的人,谁得罪了他们日子可不好过。因为没有钱还债,张弟兄的牙齿被催债的人拔掉了一大半。“你看!我的牙就是那时候被催债的人拔掉的,”张弟兄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所剩无几的牙。

他的父母也因为总是被催债的人搅扰,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相继在一个月内双双离世。然而,灾难并没有停止,他的妻子也因此离他而去。短时间内,张弟兄失去了所有亲人,这样的打击对他来说是致命的。

伴随着父母的离世、妻子的离开,张弟兄从此一蹶不振,陷入到人生的低谷。一个人孤苦伶仃活在这个世上,每天还担惊受怕有人来催债。为了躲债他回到了农村老家,一个人生活了几年。

转眼间,成了流浪汉

在农村老家待了几年后,催债的人也并没有罢休,张弟兄为了躲债逃到了南方的一座沿海城市。来到新的地方后,他也曾接触过一个做皮毛生意的香港人,但是他觉得那个人不靠谱,没有以前家乡的牧民诚实。在这座城市,他的生存都是问题,何谈还能东山再起呢?刚开始他身上还有点钱,但是随着一段时间过去,他就身无分文了。最后,他只能流落街头。

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这样的苦难让他不堪重负,每天都浑浑噩噩的生活。在绝望中,张弟兄患上了精神病。他有时候疯疯癫癫、自言自语;有时候又清醒如常人一样。在他的记忆里,他除了父母和妻子就没有别的亲人了。

回忆起当时流浪的场景,张弟兄说:“那时候的我疯疯癫癫的,不像个正常人。所以过去的很多事情我都记不太清楚了。唯一还记得的就是自己在街头抽烟、喝酒,没有吃的就去捡人家吃剩下的饭,然后晚上住在肯德基。”

除了抽烟、喝酒,张弟兄再没有感兴趣的事。“没有烟酒了我就在街上捡塑料瓶卖点钱买酒和烟,然后继续抽烟、喝酒,把自己折磨的不成人样,也没有人想看你一眼,”张弟兄边说边用手比划自己当时不堪的样子。

日子过成这样,张弟兄也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他萌生了自杀的想法。他提前想好了自杀的方式——投海自尽。在一天夜里,他带着身上仅有的身份证件、银行卡一同跳入海中,想以此种方式结束自己痛苦的一生。然而,老天却像在和他开玩笑。第二天的早晨,太阳在海岸线缓缓升起,他睁开眼睛后竟发现自己还活着——他被海水冲到了岸边。

“冥冥之中,好像是主派人来救了我。”张弟兄回忆着那戏剧性的一幕:“我醒来之后更绝望了,要死还没死成。但是那个时候的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很巧的是我竟然在那个海边遇到了一个流浪汉朋友。他跟我说‘有可以吃饭的地方’,就这样,他带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是专门帮助和服务流浪汉的教会。在那里,我认识了负责事工的刘牧师,从此我就开始接触了信仰。”

从流浪汉成了教会服事流浪汉的同工

来到教会后,张弟兄首先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不会动不动就挨饿了。他看到教会的弟兄姐妹是一群不一样的人——这群人带着热情和爱心扶助贫穷和流浪的人。“以前在大街上,很多人看都不想看像我这样的人。然而,当我来到教会后,我感觉主里的弟兄姐妹很不一样,他们不断鼓励我站起来(从挫败中恢复),”张弟兄说道。

来到教会的前半年,张弟兄每天查经、祷告、敬拜赞美,沉浸在上帝的恩典中。慢慢地,他的心情越来越好,不知不觉他就从起初的自言自语、骂人的精神状态中脱离出来——精神病得到了医治。并且,他在与牧者和弟兄姐妹的相处中,打开了多年的心结。他意识到人在地上不过是客旅、是寄居的,他说:“以前自己所抓住的成功、财富、光鲜亮丽的生活都是没有意义的。回想自己最富有的时候,其实压力也很大,心里并没有平安。很长一段时间,我看见别人过的好就嫉妒,但现在想想真的没有必要。世上的成功不过是罪恶的缠累。”

因为自己淋过雨,张弟兄也想给别人撑把伞。在极深的痛苦和软弱中生活过的他,更能理解穷人、流浪之人的痛苦和软弱。他在教会得到了主的爱和医治,所以他也想把自己的下半生奉献给主,去服事那些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人,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流浪在街上的穷人、残疾人、孤儿寡妇,把福音传到他们当中。

张弟兄在信仰之后,就参与到了服事流浪汉的事工中,但这份工作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虽然他在心情上更能理解和共情流浪汉们所遭遇的一切,但这远远是不够的。这份服事不仅仅是到大街上给流浪汉们发发盒饭、日用品、衣服就可以了,有的时候他还要帮助流浪汉们洗澡、照顾瘫痪和精神不正常的人。张弟兄回忆刚参与服事时的经历,他笑着说:“刚开始,我看到他们也很烦,因为有一些人是精神不正常的人。但是主的灵提醒我‘你自己曾经都是这样的人(有什么理由嫌弃别人呢?)’。后来,我越服事他们就越开心,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喜悦。我不想再得着什么,因为我的灵魂解脱了。”

现在,张弟兄依旧身体力行地服事着大街小巷的流浪汉,偶尔也会推着轮椅带瘫痪的人去公园散步。谈到未来,他说:“我现在活得踏实、知足、没有愁苦,以后还会这样生活,和主一起走。”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