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分,可谓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也没有人愿意拒绝“福分”的到来。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福呢?这就涉及到大家对福的认识和了解。究竟是损人而利己,还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究竟是短暂之福,还是永生之保障?这就涉及到各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了。笔者今天想探讨的是不同的福分以及如何获取这些福分。
一、福的分类
(一)今生之福
不同的人对福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身体健康就是福,每日能精力充沛地面对生活的琐碎与挑战;有人觉得家庭和睦是福,在疲惫归家时能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与关怀;也有人将事业有成视作福,通过不懈奋斗实现自我价值,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这些对福的不同诠释,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目标,指引着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但这样的福分能长久吗?比如说身体的健康,难道我们身体出现了软弱就代表我们没有福分了吗?不是的。难道因为我们物质条件的不富足,就可以说明我们没有福气了吗?也不一定。那究竟衡量是否有福的标准是什么呢?
(二)永世之福
要想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福分,必须先要找出真福分应当具备的特征,比如应当是对众人有益的,应当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应当是永恒的,应当是不会因任何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标准的……
这样的福分其实并不是任何人来定义的,而是来自超越的无限者,即耶稣基督。祂将这份福分赐下,并非基于人的功绩或外在条件,而是出于他无尽的恩典与慈爱。这份福分能使人在面对生命中的风雨时,内心依然拥有平安与盼望,因为它不依赖于转瞬即逝的物质或环境,而是建立在永恒不变的应许之上。拥有这样的福分,人便能够超越今生的局限,得着灵魂深处的满足,并且这份满足会伴随人走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直至永恒。
二、福的获取
(一)认识上帝
不论福分是何等的美好,只有找到获取的方法,这样的福对我们来说才是有益的。正如约伯所说:“你要认识上帝,就得平安,福气也必临到你。”还有什么比认识上帝更有福的呢?
这种认识并非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了解,而是一种生命层面的联结与相交。它意味着将自己的生命交托给上帝,遵行祂的旨意,在生活中寻求祂的引导。当人愿意放下自我的骄傲与固执,谦卑地来到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有限与不足,上帝就会向这样的人显明祂自己。通过阅读圣书,人可以聆听上帝的话语,明白祂对人类的心意;通过祷告,人可以与上帝进行心灵的沟通,将自己的忧虑、感恩和祈求倾诉给祂。在这个过程中,人会逐渐认识到上帝的属性——祂的信实、慈爱、公义和能力,也会更深地体会到祂在自己生命中的带领与看顾。这种认识会使人的生命发生改变,不再随从世界的潮流,而是追求讨上帝喜悦的生活,从而真正地领受从上帝而来的福分。
(二)敬畏上帝
凡敬畏耶和华、遵行祂道的人,便为有福。我们总以为有福就是能有钱、有地位,但虚空的虚空,都是虚空,人的心并不是用金钱和地位就能填补的。若是金钱名利可以将我们的心轻易满足,那这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罪恶了。正因为人有贪心,总是想要得到更多,这更多甚至是指向一切。他们不以耶稣为美,不存敬畏上帝之心,自然也就越来越任意而行。
(三)遵守诫命
遵守上帝的道一定是蒙福的,这也是圣书中不断地向人所揭示的真理,更是主不断地教导众人的。但又不得不说,当我们在遵守上帝话语的过程中,也必须要经历各样的磨难和痛苦。
有一位姊妹说,曾经的她总以为只要爱主,在地上就会一切顺利。可最近她自己在祷告的时候,4岁的宝宝乱跑乱跳不小心磕到后脑勺。虽然没有大事,但也鲜血直流。她很疑惑:为什么自己在做祷告的时候,孩子竟然还会遇到这样的事呢?她认为自己在亲近主,这么属灵的事,竟然不能得到主的眷顾和保守吗?但主也正是通过这有惊无险的事教导她不要惧怕,即使风浪还在,主仍在船上。
向往福分和恩典也没有错,但要注意的是如何判断福分。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福分?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取?
圣书中所应许的福分,并非简单等同于世俗意义上的一帆风顺、无灾无难,而是在信靠中经历上帝的同在,在试炼中得着生命的成长与属灵的坚固。就像那位姊妹的经历,孩子的意外虽带来短暂的惊慌与伤痛,却让她更深体会到主的话语——“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持守对主的信靠,在风雨中依然能看见主的带领,正是上帝所预备的、更为宝贵的福分。
我们当追求的,是那存到永远的灵魂的益处,是与上帝建立稳固的关系,是在遵行祂旨意的过程中,即便面对世界的风浪,内心仍能拥有的平安与喜乐。而获取这样的福分,并非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去“赚取”,而是在全然的信靠中,让上帝的恩典透过每一个环境动工,使我们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然能赞美,因为知道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