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的事奉中,我慢慢地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好多事情明明不能做,大家又乐于去做,甚至习以为常。这种现象背后往往潜藏着对信仰本质的模糊认知,比如有人将人情往来凌驾于真理原则之上,在教会事务决策中优先考虑关系亲疏而非圣书教导;也有信徒把教会活动等同于社交聚会,参与事奉时更看重能否获得他人认可,而非出于对上帝的敬畏与爱。更令人担忧的是,当这些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便会逐渐侵蚀教会的属灵根基,导致真理的声音被世俗化的观念淹没,信徒的生命成长也因此受到阻碍。
因此,我想盘点几个教会中习以为常的“怪象”。
徒有形式,无怜悯之心
好多教会每到节日,都会有些座谈会之类的,比如刚过的中秋节。某教会也积极开展会议,大谈特谈中秋节的意义和美好,台上的分享者用华丽的辞藻描绘着团圆的温馨与传统文化的韵味,台下的信徒们也纷纷点头附和,气氛看似热烈和谐。然而,当会议结束后,却鲜有人真正关心教会中那些独居的孤寡老人是否有人陪伴,也少有人主动为生活拮据的弟兄姊妹送去一份月饼和实际的关怀。大家似乎更沉浸在这种形式化的节日氛围的营造中,满足于完成了一项“教会活动”,却忽略了节日背后本该体现的爱人如己的诫命,将外在的仪式感置于了对邻舍真实的怜悯与关爱之上。
会议的时候,也有专人拍照,会议结束后存档并写了一个简单的记录。但对于教会的一些孤寡的弟兄姊妹,不要说月饼,就连一个简单的探访都没有。试问,这样的中秋节形式,到底是做给谁看的呢?
常有教导,却无对付的生命
基督教对圣书的教导是十分重视的,有条件的教会不仅周六、周日有崇拜和聚会,周间(从星期一至星期五)也有查经会、祷告会、团契等。在如此多的聚会和教导之下,按理说,只要大家能听进一点点,生命上一定会发生更新。但奇怪的是讲也讲了不少,听也听了不少,但许多信徒在实际生活中却依旧我行我素,言语上的纷争、行为上的自私、内心的嫉妒与骄傲并未因听了诸多教导而减少。
就像有的人在查经会上能头头是道地讲解爱人如己的道理,散会后却因一点小事与家人争吵不休;有的人在祷告会上虔诚地祈求上帝赐下宽容的心,转头却对身边犯错的弟兄姊妹冷嘲热讽。教导仿佛成了一种知识的积累,停留在大脑的认知层面,却未能渗透到心灵深处,转化为生命的行动力。大家满足于参加聚会的次数、记笔记的多少,却很少反思自己的生命是否真的在真理的光照下被改变,是否将所听的道切实应用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之中,使得教导与生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未能真正实现以道育人、以行证道的初衷。
满口仁义,鲜有包容
最近网络上关于某手机公司流行一句话:“舆论上没赢过,销量上没输过。”如果用在我们弟兄姊妹的生命上就是“嘴皮上没输过,行动上没赢过”。
我们常常在信仰的讨论中展现出敏锐的思辨能力,能引经据典地指出他人生命中的不足,却对自己行为上的亏欠视而不见;在分享见证时能慷慨激昂地讲述真理的美好,却在面对生活的具体挑战时选择退缩和妥协。这种“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象,使得信仰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和见证,也让周围的人难以透过我们的生命看到真理的荣美。我们总说要遵行真理,却在实际的利益冲突面前,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我们渴望成为成熟的基督徒,却不愿在每一个微小的选择中放下自我,顺服真理的引导。
口中的美好是不能给人带来真实的益处的,唯有行动的改变才是真正的见证。
常得恩典,少有付出
在教会中,若是谈到关于上帝的恩典,恐怕绝大部分都会来一句“主的恩典是述说不完、数算不尽的”。但我们还想问另一句,在这些自称领受了上帝说不尽恩典的弟兄姊妹之中,有多少人真正用行动去回应主的恩典呢?
我们常常在聚会中感恩上帝的供应,却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找理由推脱;我们习惯在祷告中称颂上帝的慈爱,却吝于向身边有缺乏的人伸出援手。很多时候,我们将恩典当作可以随意支取的福利,却忘了恩典的本质是要让我们成为传递爱的管道。当我们只知领受却不愿付出时,内心就会渐渐变得冷漠和自私,不仅辜负了上帝的恩典,也让自己的生命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真正的感恩,不是停留在口头的赞美,而是体现在愿意为上帝的事工摆上时间和精力,愿意为弟兄姊妹的需要付出关爱和行动,愿意在生活中活出舍己爱人的样式。只有当我们用行动回应恩典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恩典的甘甜,也才能让恩典在我们的生命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爱财又对其嗤之以鼻
在教会中,当我们提到“钱”时,很多弟兄姊妹都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不好的,是不属灵的,甚至认为这是影响我们与主亲近的因素。但我们知道,钱财是中性的,它好与不好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如果一切向“钱”看,自然不行;但如果将“钱”当作我们建设教会的工具之一,自然会带来极大的益处。教会中,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能离开金钱的支撑。
但有一点奇怪的是,许多弟兄姊妹可能都在讲述着金钱的不好,但从实际的角度来看,他们却在生活中对金钱有着强烈的执念。有的人会为了一点点奉献款的使用细节争论不休,却对教会事工的推进漠不关心;有的人会在购物时追求名牌和奢华,却在支持教会的慈善项目时犹豫不决。这种对金钱的矛盾态度,恰恰反映出内心深处对物质的过度依赖,以及对属灵教导的选择性接纳。
我们常常在听到要“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自觉地将金钱摆在了优先位置,让物质的追求挤占了灵修的时间,让对财富的忧虑分散了跟随主的心力。这样的“教导”与“生命”脱节的状态,使得我们虽然听了许多关于金钱观的道理,却始终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活出正确的态度,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既想保持属灵形象,又难以摆脱物质诱惑的挣扎中,这不仅阻碍了个人生命的进深,也让教会的见证受到了亏损。
憎恶谎言,却又常常说谎
从我们的教导来看,从来没有人会教导人说谎。当我们知道某某人说了谎或任何诡诈的话,就立刻投去鄙视的目光的时候,我们自己呢?我们有没有习惯性地说谎呢?有没有习惯性地对弟兄姊妹予以诡诈呢?
或许我们会在小事上找借口,比如为了推脱一次聚会而编造理由,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而用谎言搪塞,甚至在与人交往时,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而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我们嘴上指责谎言的丑陋,却在不经意间让谎言成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将诡诈当作保护自己的“小聪明”。这种对他人错误的敏锐察觉与对自身问题的视而不见,正是“憎恶谎言又常常说谎”的真实写照。我们用严苛的标准衡量别人,却在自己的生命中为谎言留下了滋生的缝隙,让看似微小的谎言一点点侵蚀着我们内心的诚实与正直,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自己曾经鄙视的那种人。
从某种角度来说,上述的这些现象本不应该出现在教会之中。但因为人的软弱,我们时常在真理的标准与自身的私欲间摇摆,让老我的惯性胜过了对圣洁的追求。教会本应是真理的见证之地,是诚实与爱的共同体,可当谎言以“善意的借口”“无奈的选择”等面目出现时,我们却容易在妥协中渐渐模糊了对真理的持守。这种内在的矛盾,不仅让我们的信仰失去了应有的力量,也让教会的见证在无形中受损。如此,又怎能期望世人从我们身上看到真理的光呢?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